盛夏时节,走进贵州省仁怀市喜头镇,万木争荣,郁郁葱葱,清风徐徐,鸟语蝉鸣不绝于耳,沐浴在“天然氧吧”令人心旷神怡。成片成林的猕猴桃藤蔓上挂满了果子;葡萄园里,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采摘着葡萄,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
“以前的山是‘穷山’,群众都一个劲地想往外走,留不住人。”喜头镇党委书记熊凯锋望着山上万亩长势喜人的经果林感慨道。
喜头镇位于仁怀市东北部,距城区20余公里,却因巍峨的奶子山阻碍了发展的步伐。作为一个典型农业乡镇,在既无明显交通区位优势,又为工业限制发展区的条件下,喜头镇以“生态立镇”为突破口,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路子。
前些年,喜头镇部分村民居住在深山老林中,放牧、乱砍滥伐等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,一时间出现山上无林、山下无草的荒芜景象。为尽快恢复植被,涵养水源,提振经济,镇党委一边实施生态移民工程,一边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经果林,推进生态旅游。
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。乡村要振兴,我们就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,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,让广大乡村既增添生态颜值,又增加可持续的经济价值。”熊凯锋说。
2014年,喜头镇下定决心,从高山密林里生态移民搬迁出167户村民,搬迁村民的宅基地全部复垦复绿,并对山上1万余亩土地全部退耕还林。
几年时间,喜头镇通过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“公司+支部+农户”等模式,发展李子5846.42亩,核桃3696.6亩,元宝枫4954亩,猕猴桃700亩,刺梨635亩,覆盖村民3253户。
“党委政府把移民安置房给我们修好,又培训转产就业技能,帮助我开起了农家乐,发旅游财,现在收入翻了好几番,比进城打工还安逸哩!”随着生态环境变好,城里游客纷至沓来,云乐新村生态移民户陈兵文搬出深山后,牢牢抓住机遇,开办起农家乐,每年能赚10多万元,日子过得美滋滋。
“种猕猴桃比种苞谷、红薯强多了,收入是以前的十几倍!”共和村党支部书记胡吕算了一笔账,村民种苞谷,一年下来一亩顶多卖1000来块钱,猕猴桃全面挂果后,一亩最高能卖到2万多元。
靠山吃山唱山歌,靠水吃水念水经。2021年,喜头镇森林覆盖率近60%,远高于同类乡镇,群众依靠各生态产业项目,人均纯收入达到1.2万余元,同比增长6%,本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%。
据悉,喜头镇是仁怀市深入践行“两山”论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该市森林覆盖率近60%,同比增加近3%,退耕还林近27万亩,每年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.1万余元。
“荒山变青山,青山变金山。仁怀市将立足长远,坚定不移践行‘两山论’,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不断完善体制机制,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新路子,让人民的日子在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。”仁怀市委组织部部长穆泉斌说。
